期刊简介

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,中华医学会主办、天津医院承办。本刊创刊至今已有30年,始终是我国骨科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。30年来,我们始终以学术质量为根本,以促进骨科事业发展为己任,以造福人民为最终目标。目前,我刊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,影响因子、被引频次、学术地位等持续领先。作为骨科学术交流平台,我们欢迎各种类型的稿件,请关注我们、信赖我们、支持我们、与我们一同进步。


首页>中华骨科杂志
  • 杂志名称:中华骨科杂志
  • 主管单位:中国科学技术协会
  • 主办单位:中华医学会
  • 国际刊号:0253-2352
  • 国内刊号:12-1113/R
  • 出版周期:半月刊
期刊荣誉:期刊收录:哥白尼索引(波兰), 万方收录(中),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(日), 剑桥科学文摘, 统计源核心期刊(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), 维普收录(中), 文摘杂志, 知网收录(中), CA 化学文摘(美), 国家图书馆馆藏, 上海图书馆馆藏, 北大核心期刊(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),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(含扩展版)
中华骨科杂志2016年第24期

重度胸椎畸形全椎体截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

黄紫房;郎传东;邓耀龙;隋文渊;范恒伟;李学仕;王崇文;杨军林

关键词:胸椎, 脊柱弯曲, 截骨术, 诱发电位, 躯体感觉, 运动, 肌电描记术
摘要:目的 评估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(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,IONM)对重度胸椎畸形全椎体截骨术中脊髓功能监测的有效性,探讨影响术中监测数据变化的危险因素及原因.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接受后路全椎体截骨(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,PVCR)术治疗的82例重度胸椎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,男45例,女37例;年龄8~66岁,平均22.6±9.6岁.术后至少随访1年,平均40.7±18.2个月.病因分类:特发性36例、先天性20例、结核性4例、神经纤维瘤型9例、神经肌肉型13例.术中均采用体感诱发电位(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,SEP)+运动诱发电位(motor evoked potentials,MEP)+下传神经性源诱发电位(descending neurogenic evoked potentials,DNEP)多模式监测,采用触发肌电图(trigger EMG,tEMG)和自发肌电图(spontaneous EMG,sEMG)对椎弓根钉置入准确性及神经根安全性进行评估.根据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进行脊髓损伤危险因素及原因分析,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处理对策.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进行SEP+MEP+DNEP+tEMG+sEMG联合监测.侧凸和后凸分别从术前平均122.3.±27.6°和123.4°±27.8°矫正至术后平均55.1.±21.5°和53.8.±19.7.,矫正率分别为55.4%和56.2%,平均截骨(1.33±0.6)个椎体.27例(32.9%)术中发生39例次阳性监测事件,其原因为椎弓根螺钉置入异常6例次、术中低血压2例次、截骨操作碰触5例次、骨刀截骨震荡4例次、骨性压迫7例次、截骨端半脱位4例次、止血纱布压迫脊髓3例次、脊髓皱褶4例次、矫形4例次.经术中及时处理后,术后有11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(不全瘫1例、—过性脊髓损伤8例和神经根损伤2例).阳性监测事件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侧凸和后凸角度较大、术中截骨缩短距离较长、术前需行Halo重力牵引、术中置钉较多及截骨位置较高.结论 多模式IONM可及时有效预警脊髓损伤,重度胸椎畸形PVCR术中的神经损伤风险主要在截骨和截骨区靠拢阶段,其中手术操作是导致IONM阳性监测事件的主要原因.